文芳阁软文网

为什么选择原创软文?

收录更有保障   推广价值更高   更利于百度收录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媒体学院 > 新干县软文大赛:普通人也能成为文案高手

新干县软文大赛:普通人也能成为文案高手

更新时间:2025-07-11 |阅读: |来源:小编

"不会写文章能不能参加pk大赛软文?"上周菜商圈卖豆腐的张阿姨这么一问,把筹备大赛的小李给问住了。这事儿还真不稀奇——去年首届大赛收到412篇投稿,其中27%的参赛者连朋友圈都没发过九宫格。但最后夺冠的偏偏是个养猪场的95后小伙,他写的《一头猪的旅行日记》直接带火了新干县的生态猪肉。


参赛门槛比你想的低得多

隔壁修车铺的老王头最初也以为要"文采飞扬"才可以参赛,后来发现大赛规则里压根没提学历要求。去年有个初中文化的果园老板,用手机备忘录写的《脐橙树下的全家福》,愣是拿下最佳故事奖。

三大颠覆认知的参赛真相

  1. 方言俚语反而加分(去年获奖作品里12篇用了新干土话)
  2. 手机拍摄的日常照片比专业图库更受欢迎
  3. 500字以内的短文获奖率比长篇大论高43%

最绝的是去年有个参赛者,把自家小卖部的进货单写成《辣条漂流记》,不但拿了奖还被县文旅局做成了文创贴纸。


素材就在眼皮子底下

快递站的小周一直觉得新干县"没东西可写",直到他留意到每天经手的包裹:

  • 发往北上广的樟木箱
  • 从云南来的咖啡豆
  • 本地阿婆寄给外地孙子的霉豆腐

他把这些观察写成《快递柜里的新干密钥》,文中那句"每个包裹都是一封不会说话的家书"被评委打了全场最高分。现在他兼职做文旅局的素材采集员,去年光稿酬费就赚了辆电动车钱。


评委最爱这种小心机

去年夺冠的养猪场小伙透露秘诀:他在文章里埋了三个只有新干人才懂的梗。比如说写到猪崽哼歌时,用了本地童谣《月光光》的调子;描述猪圈境况时,暗藏了县标建筑"青铜博物馆"的造型元素。

三个讨巧的编写技巧

  1. 把地名特产当角色写(让商洲枳壳开口说话)
  2. 用美食串联故事(一碗擂茶带出的三代记忆)
  3. 在时间线上做文章(二十四节气里的新干日常)

有个参赛者更绝,把县政体的便民措施写成《窗口阿姨的记事本》,文中记录的37个民生小事,后来真有三条被写进政体工作报告。


获奖后能捞到什么实惠

上届季军得主、开早餐店的刘姐,现在成了新干县的非遗推广大使。她那条《凌晨三点的蒸笼白雾》被印在旅游手册上,连带店里米糕销售额涨了五倍。更实在的好处还有这些:

  1. 县图书馆永久展示获奖作品
  2. 优先介入文旅宣传片拍摄
  3. 签约县融媒介中心特约撰稿人
  4. 作品植入本地特产包装

去年有个高中生凭《爷爷的竹编账本》拿了优秀奖,今年高考居然获取某大学新闻系的特招资格。这事儿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,现在周末带孩子去文化馆留心日常生活的家长多了三成。


今年大赛新增了"乡村振兴特别奖",据说要把获奖作品刻在村口的文化墙上。我倒觉得,比起奖金和荣誉,最为核心的是让每个新干人都意识到——咱们屡见不鲜的生活点滴,可能就是别人眼里的诗和远方。下次路过赣江边看人钓鱼时,不妨掏出手机记两笔,指不定明年的获奖名单上就有你的名字。毕竟连菜商圈的黄瓜都能写成《翡翠项链的夏日物语》,你家的故事凭啥不能打动评委呢?

标题:新干县软文大赛:普通人也能成为文案高手

地址:http://www.ruanwenc.com/yxxd/45345.html
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加入文芳阁软文网 发稿快竞争对手一步

马上注册